妞從五所大學(xué)的錄取通知書中選擇了曼海姆大學(xué),高興勁還沒過,媳婦就在msn上跟俺說:準備搬家!
“搬家?“
俺定了一下神,跟媳婦寫道:“妞都19歲了,又上大學(xué)了,讓她住學(xué)校宿舍唄,我們何必跟著?再說,她也該建立她自己的生活圈子了,我們再跟著她,沒準她還嫌煩呢。”
“學(xué)生公寓很少,很難租到,妞的同學(xué)去申請學(xué)生公寓,給他排到36個月以后了。36個月后大學(xué)都該畢業(yè)了!所以,學(xué)生都是自己到街上租房子住。”
印象中,有一段時間幾乎是年年搬家。屈指算算:住過玉泉路,住過小西天,住過交道口,住過牛街,還住過成壽寺,住把北京的東城、西城、海淀、豐臺、朝陽都住了個遍。不過那個時候家里東西少,也沒啥值錢的東西,說搬家,把鋪蓋卷一捆,整幾個紙盒子把書之類的東西裝一裝。單位派輛車,十幾家的東西,運個2、3趟就齊活了。十幾家,十幾個大小伙子,總共有二三十個人,不分誰家的東西,女士打打雜,男士們七手八腳一通忙活,所以不覺得搬家是個很麻煩的事情。可現(xiàn)在,在德國舉目無情,認識的三兩個德國朋友也不可能幫這種大忙,又是從威爾堡搬到曼海姆,少說也得150公里。。。。更重要的是,咱們在德國是沒有“單位”的人,依靠不了“組織”,啥事都得靠自己。
思想正猶豫間,電腦又“布谷”叫了一聲。媳婦見俺長時間沒回話又開導(dǎo)俺:“你想想,咱家總共就咱們仨人,妞要是自己去曼海姆住,你又三天打魚兩天曬網(wǎng)不愛在德國待著,咱們家三個人就得分在仨地兒。”
看了媳婦寫的這段話,俺的心里不由地咯噔了一下。慢慢思忖著:人的一生,不論貧富,能與親人們生活在一起,或才是件幸福的事。固然,孩子將會獨立,但與父母的相依相聚,也是他們不希望或缺的生活。其實不論是過去的中國,還是現(xiàn)在的歐洲,孩子們也多是選擇和父母們在相近區(qū)域里生活。中國古代更有“父母在不遠游”的說法。只是近些年國內(nèi)社會發(fā)展的不均衡,才讓遷徙變成了一種常態(tài)。但“漂漂族”們,在親情上的損失,或許只有他們自己能體味。
這時,俺沒有再猶豫了,立刻寫到:“好。那就搬吧。你先聯(lián)系一下曼海姆租房子的事情,租好房后,我就過去,咱們也去大城市曼海姆住住。”